《教育史研究》(CN:10-1596/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教育史研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总结教育历史经验,探索教育演进规律,宣传教育事业成就,促进教育学术交流,推动教育史学研究,服务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史学、教育家研究、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材史研究、教育史话、专题研究、书评
1.前言应充分说明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引出重要文献,全面评述相关研究工作,突出本工作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要忽视国内同行的工作。
2.文稿务求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
3.在正文首页以脚注形式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学历、职称和主要研究方向)。
4.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参考文献,文献序号按出现先后排序,并在文中相应处标出。
5.稿件研究内容如获得课题或基金资助,请注明其名称及项目号。
2020 2021 2022
本刊文章发表的年份
在2020年的被引次数
被本刊自己引用的次数
被引次数的累积百分比
本刊文章发表的年份
在2021年的被引次数
被本刊自己引用的次数
被引次数的累积百分比
本刊文章发表的年份
在2022年的被引次数
被本刊自己引用的次数
被引次数的累积百分比
累积被引百分比:是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是指在某一领域或学科中,某篇论文被后续的论文引用的次数占该领域或学科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的比例。
他刊引用次数:指在某一期刊中发表的论文被其他期刊的论文所引用的次数。该指标能够反映出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刊引用次数:被称为自引率,是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该刊本身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他刊引用次数和本刊引用次数一同使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期刊被引半衰期:也叫“cited half-life”,是一个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值越低,说明该期刊的文章越新,反之则说明该期刊的文章比较老旧。
期刊引用半衰期:指某一期刊平均引用多久以前的论文。计算方法是从当年往前累计,当引用的论文篇数达到全部的50%时,该篇论文的出版年到当年的间隔年数即为此期刊的引用半衰期。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影响因子分为复合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子,两者都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方法相同。
被引次数:指某篇论文在其他论文中被引用的次数,这是衡量该篇论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明确的是,被引次数并不完全等同于论文的质量或价值。高被引论文虽然通常代表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也与研究主题的重要性、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研究方法等内在因素,以及论文的可获得性、期刊的声誉等多种外在因素有关。
发文量:又称载文量,是指一本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发表的文章数量。期刊的发文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如果一本期刊发文量太小,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本期刊受众较小众,或者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而刻意降低发文量。然而,如果发文量过大,也需要警惕,因为这可能影响到论文的质量。
平均引文率:又称篇均引文量,是指某本期刊中带有引文的论文数量与该期刊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该期刊引用文献的综合能力和引文的覆盖面。
一级发文领域名称 | 发文量 | 被引量 |
文化科学 | 401 | 306 |
历史地理 | 9 | 1 |
经济管理 | 1 | 0 |
政治法律 | 1 | 0 |
艺术 | 1 | 0 |
哲学宗教 | 1 | 0 |
二级发文领域名称 | 发文量 | 被引量 |
文化科学 / 教育学 | 375 | 277 |
文化科学 / 教育技术学 | 350 | 291 |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136 | 147 |
文化科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19 | 16 |
文化科学 / 高等教育学 | 17 | 4 |
历史地理 / 历史学 | 9 | 1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4 | 1 |
文化科学 / 学前教育学 | 2 | 0 |
政治法律 / 法学 | 1 | 0 |
政治法律 / 民商法学 | 1 | 0 |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邮编:100081。